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
/
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分析

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分析

  • 分类: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12-22 01:2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分析

【概要描述】

  • 分类: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12-22 01:26
  • 访问量:
详情

  中国持续20多年的快速发展,给自动化产业产业链都带来了新的机会。目前,世界工业500强中的工业自动化公司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在近几年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腾飞。

  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事实上,早在2000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为170亿—207亿元人民币,如将传动产品、流体控制产品、传感器、仪器仪表、自动化软件产品及楼宇、环保等市场需求的迅速崛起统计在内,市场规模将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保守的估计应为1000亿元。从目前中国的自动化市场发展来看,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而工控业发展又相对滞后。传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企业信息化,都需要大量的工业自动化系统。

  目前的自动化领域包括IPC、DCS、PLC等主要产品竞争系统,美、日、欧以及本土供应商在不同级别的市场各展身手。这也是个极度复杂的市场,自动化产业涉及电力、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机电等诸多领域,而中国各行业间应用极不平衡,在烟草、电力、冶金等垄断的基建领域,国内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沿;汽车、制药等产业的应用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化中;而众多传统制造行业,则仍处于刚起步阶段。

  而且,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的转变,也在给这个行业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目前中国自动化市场供应商可以粗略分为三极,一极是美国、德国、法国、瑞士、英国、意大利等欧美供应商,主要特点是价格高、品质好,牢牢占据了高端自动化市场;第二极是日系供应商,其特点是追求价廉物美,品质较好,在中低端市场势力强大;第三极则是日渐崛起的国内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地区,价格便宜,能够切合用户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多集中于低端市场。

  除原有日系企业固守中端,原本处于高端的欧美系供应商和从低端做起的国内供应商,都正积极开拓着中端市场。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为中国的自动化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国内自动化企业随之成长起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已经使使经济增长向节约型转变。在此前提下,未来基建领域小投资小项目在环保和资源利用率的压力下将越来越少。

  与此相应,此前本土自动化企业的主要市场正集中于这些中小型项目。和利时、新华及中控公司在主要的大型装置(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控制,大型石油化工装置等)业绩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进入。这一类企业如果不想被淘汰,就要以比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更快的速度向中端转型,来迎合这次调整。

  对于老牌欧美企业,虽然目前垄断了国内高端市场,但靠投资拉动的基建大型项目增长也将放缓,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消费品生产企业自动化需求的高速增长。

  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大中国区市场和业务发展总监谢锐新向《工业界》指出:“随着中国消费品行业的发展,中国自动化的市场结构将不再是低端最大的金字塔形,而是两头小中间大。”但他没有用现成的纺锤形来形容,而是将之比喻为火锅形——他在暗示中端市场的竞争也将越来越火热。

  目前自动化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装置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是把整个工厂(Plant)甚至整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可控、健康的有机体来运行,要求自动化系统像动物的神经系统一样,具备系统性、全面性、实时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技术保证。

  为此,业内巨头们则早已依靠其技术和产业优势,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平台理念。

  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推出的全集成自动化(TIA)理念,是近年来西门子A&D在自动化领域的一个核心理念和主要特色。在TIA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中,西门子目前所提供的8万多种产品涵盖了整个过程自动化领域、制造自动化领域,输配电、智能楼宇领域,TIA集高度的集成统一性和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于一身,标准化的网络体系结构,统一的编程组态环境和高度一致的数据集成,成功地实现了整个自动化系统在生产过程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集成。

  罗克韦尔、ABB、施耐德电气、霍尼韦尔、艾默生等国际巨头都在全球包括中国市场大力推广自己的综合解决方案。而原来的元器件供应商、DCS厂商都不得不推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便将自己的产品也一起打包进去。

  “针对客户的需求,大家都在打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包,但实际上这只是中国市场现阶段的特点。”图尔克中国运营总监李泓说,“在德国和美国市场,图尔克能够以专业的元件供应商身份活得很好。”

  工业自动化业务可以根据用户的应用价值从高层到低层分成以下具体业务:

  (1)系统工程服务:包括企业信息咨询、系统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功能设计与组态、方案实施与现场调试、系统升级维护、备品备件供应。

  (2)应用软件开发设计:包括ERP、CRM、进销存管理、MES、先进控制、通信接口设计与编程、数据库等。

  (3)系统平台设计制造:包括DCS、PLC、嵌入式控制单元、专用控制装置、RTU、FCS、HMI、控制组态软件、各种组合功能单元等。

  (4)仪表和执行机构制造:包括各种现场仪表与执行机构、电缆、辅助构件等等。

  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极高的进入壁垒,即使是相对历史较短的日系厂商,也已经在这个行业中打拼了几十年。成立于1933年的欧姆龙目前已拥有超过2万名员工,产品达几十万种,涉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社会公共系统以及健康医疗设备等广泛领域。

  出于历史的原因,在以上的几个细分业务领域中,很少在主流市场看得到国内企业的身影。只有几家DCS厂商幸运地成长起来,目前,这几家DCS厂商都希望能够推出自己的PLC产品。

  但是,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名誉理事长李百煌认为,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很难说他们找到了合适的途径进入PLC领域。毕竟目前还没能作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国内企业生产的PLC产品,都是只是应用在自己的系统中,很难形成品牌效应。

  在李百煌看来,图尔克和艾默生由元件做起进入PLC产业更为顺利。因为传感器、变频器的上层产品就是PLC,由于这些企业在原有的元器件行业中有一定的客户保有量,所以品牌优势更加明显。

  他说:“我们以前不重视传感器、接插件等小东西,但我们看到,图尔克这样的德国公司就是靠这些小东西打出品牌来,然后向上走的。”他说,这对我们中国企业不失为学习的榜样。

  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特点:

  工控及自动化产业涉及电力、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机电等诸多领域,属综合学科产业。具备如下特点:

  1、产品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

  2、厂商众多:全球厂商达20万家。仅变频器的生产商就达2000余家。

  3、竞争激烈,国内工业控制系统产品供应商直接面临美、日、欧各国公司的竞争,无论IPC、DCS还是PLC,外国公司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4、产品繁多:至今无法形成统一确切的分类标准。业内第一门户网站;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唯一门户网站及合作网站中国工控网目前分类达16个大项,200余个小项,但仍属提纲挈领。

  5、应用广泛:遍及冶金、石油、化工、纺织、造纸、机械、机床、汽车、航空航天、楼宇、环境工程等所有工业及民用领域。

  6、市场巨大:2000年我国工控机市场规模为170~207亿元人民币,如将传动产品、流体控制产品、传感器、仪器仪表、自动化软件产品及楼宇、环保等市场需求的迅速崛起等统计在内,市场规模将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保守的估计应为1000亿元。 从目前中国的工控及自动化市场发展来看,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而中国的工控业发展又相对滞后。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工业自动化系统,潜在市场巨大。

  7、自动化企业规模太小,有信誉的品牌产品还未形成;

  8、自动化企业多数急功近利,没有投入,人员不稳,不能形成积累;

  9、多数自动化企业没有明显的核心技术能力,缺乏后劲,国产系统就总体水平与国际著名品牌系统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应用平台和开放性方面等;

  10、国内自动化系统企业综合业务能力差,系统产品系列不全等。

  二、工业自动化系统市场主体

  系统用户

  产品用户

  生产管理级

  过程控制级

  设备控制级

  检测驱动级

  企业管理级

  系统化工程供应商

  自动化系统集成商

  自动化方案设计商

  通讯硬件,软件供应商

  IT硬件,软件,系统集成供应商

  分销商

  自动化硬件,软件制造商

  工业自动化系统市场主体简介

  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和产业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基本产品几乎全部由国外的著名品牌产品垄断。由于在产品开发等环节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工业自动化系统市场在近若干年仍将由外国产品占主要地位。据了解,世界工业500强中的工业自动化跨国公司都已进入国内市场,在提供产品、技术、服务给国内用户的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1。跨国公司在国内发展简况

  (1)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自1979年在中国建立第一条超高压输电线(500kV),1987年在天津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天津梅兰日兰),至今已成为拥有3个办事处、26个地区办事处、11个合资企业、3800名员工的大型公司;

  (2)ABB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袖,其中国公司投资额9950万美元,目前,ABB中国在北京拥有一个独资控股公司、拥有10家分公司、12个销售代表处, 25家合资/独资企业、5200多名员工。

  (3)截止至2002年9月底,西门子在华长期投资总额超过6.1亿欧元。西门子在全国各地设有40多家公司和26个地区办事处,为2万1千多人提供就业机会。2002财年,西门子在华公司中财务合并的公司的销售总额为36亿欧元。

  (4)罗克韦尔自动化自1987年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以来,其麾下的控制系统部(Control Systems)和动力系统部(Power Systems)两大业务部门在中国的年销售额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罗克韦尔自动化在国内建立了10个销售办事处、5个培训中心、1个研发中心、1个软件中心和2个生产基地。

  (5)横河电机株式会社于2002年成立独资的地区性总部----横河中国, 注册资本40亿日元,经营计划在2005年实现销售额250亿日元,员工1000人, 2010年实现销售额1200亿日元,市场占有率30%。

  (6)迄今为止,GE的所有8个工业产品集团已在中国开展业务。GE在中国拥有9000多名员工,建立了36个包括合资和独自企业的经营实体,总投资15多亿美元。,2003年2月14日,通用电气(GE)动力系统集团今天宣布收购中国一家领先的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商-克瓦纳杭州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克瓦纳杭发)的大部分股权。

  (7)早在1935年,Honeywell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经销商,开展中国业务,至今已成为拥有五个注册公司的独资企业,雇员一千多名。1996年,Honeywell的中国楼宇自控部、天津工业自控部及天津楼宇自控制造工厂取得ISO9000国际品质管理认证,在中国地区(含香港、台湾、澳门和蒙古)总销售额超过一亿六千万美元;1997年在中国又设立了十一个新办事处。

  8)西屋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投资额9750万美元。

  2。国内企业发展简况

  目前,国内自动化产品制造商主要集中在DCS系统、工业仪器仪表、工业软件等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已有一些专业公司产生并具备一定竞争能力。

  (1)PLC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PLC向小型化、微型化和高速化发展。在应用中,PLC可与上位机联网,也可下挂PLC,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PLC已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石油、化工、建材、机械、轻工、食品、市政、交通和军工等行业。

  据美国FROST&SULLIVA公司的报告,全球PLC从1993年的39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76亿美元,由占工控机市场的46%上升到50%。

  专家估计,2000年PLC的国内市场销售达到15~20万套,约25~35亿元,其中进口占90%左右。上述数据表明:我国PLC市场几乎被国外产品占领,国内PLC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0%。(以上PLC统计数据包括小型PLC)

  据专家估计,国内PLC产品的年增长率为12%,以满足石油、化工、电力、市政等行业技改的需要,到2005年全国PLC需求量将达到25万套左右,约人民币35~45亿元。

  目前,全世界PLC生产厂家约200家,生产300多个品种。主要的国外生产厂家包括Siemens、Modicon、A-B、OMRON、三菱、GE、富士、日立、光洋等等。据电子部98年调查结果表明,国内应用Siemens产品的用户占20.8%,Modicon占14%左右,A-B14%左右,OMRON14%占14左右,三菱8.3%,GE6.25%,富士4.2%;其他(日立、光洋等)4%。

  国内PLC产品仍以国外产品为主,并以Siemens、Modicon、A-B、OMRON、三菱、GE的产品为主。

  (2)DCS系统

  我国国产DCS的攻关工作起步较早,基础的引进和吸收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技术攻关工作。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著名的DCS厂家基本上在中国都成立了合资公司或分支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市场瓜分工作并在90年代初基本完成。当时,我国主要行业如电力、石化、建材和冶金等合作的DCS基本全部进口。

  DCS主要生产厂家集中在美、日、德等国。如美国HONEYWELL的TDC3000\MICRO TDC3000,TDC3000X等;FOXBORO的I/AS;WESTING HOUSE的WDPF;WAILEY的NETWORK90、INFI90;日本横河的CENTUM、CS;YEWPACK的MARK II;德国SIEMENS的TELEPERM;ABB公司的MOD300、SIPAOS200等等。

  从90年代初我国开始形成了几家以自主研制为主的DCS专业化公司,如北京的和利时公司和航天测控公司,杭州的浙大中控公司和威盛公司以及上海的新华公司等。这些公司不仅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积累了发展的资本和技术,同时使得国外引进的系统价格也大幅度下降,为我国自动化推广事业作出了贡献。例如,上海新华公司和北京和利时公司的产品在大型火电机组控制系统方面基本取代了进口系统,在推广多套20万千瓦火电机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正在努力进入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控制系统。

  (3)工业PC机

  据美国FROST&SULLIVA公司的报告,全球工业PC机市场销售额从1997年的10.2亿美元上升到13.7亿美元。国外的生产厂家主要由台湾研华、美国INTEL、IBM、SIEMENS等等。

  国内的主要生产厂家有研祥智能、北京康拓工业电脑公司、北京化院自动化系统公司、北京工控计算机厂、北京宏拓工控、北京长城工控、北工大、北大方正、上海康泰克电子技术公司、华北工控、和利时自动化工程公司、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骊山公司等等。

  据电子部98年调查表明:我国工业PC机市场以海外产品如台湾研华、美国INTEL为主,但国内产品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现在,工业自动化行业每年对国內GDP的贡献率维持在3.61%左右,相对前几年的不景气和国外品牌占绝对主导的现象,国内自动化产业已经逐渐摆脱业内調整状态,进入了一轮的飞速发展的时期。在1997-2005年期间,市场年均增长超过14.5%。并且根据我们的观察,这种飞速发展的趋势还会长久继续。这主要得利于国内各行业的飞速发展,例如钢铁行业近年的再度昌盛和大量对自动机械制造行业(例如包装机械)得需求的飞速发展等,采用工业自动化控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供应商的力量和市场份额依据技术的进步和自身机制改造的步伐和本土优势正在逐渐崛起,例如北京和利时和上海新华等国内厂商正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而一些国外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却越来越小,例如以往在中低端市场占有决定领导地位的部分日本品牌,但是,这个市场无论对于本土供应商还是势力强大的国外竞争者都不是一个易于运作的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供应商都是在不同或者共同的领域努力拓展着业务,同时他们有很多正在进行规模巨大的本身结构的调整以便更加适应市场从产品主导型到服务主导型转变的需要。

  同时,这是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水平和科技含量的市场,对于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他们在市场不同位置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当然,从少量逐渐在市场上陨灭的以往著名品牌这个现象看来对于市场清晰的认识和决策的科学和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据工业控制系统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专家在2004年《自动化博览》杂志发表的专业论文《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国内产业发展概况》中对2003年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分析,2003年我国能源、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部门需要10万套工业控制系统,其中石化系统1200多套生产装置需要DCS控制系统,而近百套骨干装置需要先进优化控制系统;化工行业40%的企业需要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系统每年上千个千瓦级发电机组需要监控系统,200多个地区、3000多个县的电网调度、变电站需要控制装置;全国工业炉窑在“九五”期间有70%要完成计算机控制;全国轻工系统40多个行业的50万家企业需要工业控制系统几十万套;2003年市场规模达到170—207亿人民币。如以PLC为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约25—30亿元。由于国内基础建设的投资、各行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因“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而引致的外商投资建厂,近几年,我国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得以快速发展,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0%--15%。

  据分析,在几个主要领域“十五”期间需求情况如下:

  电力:水电工程、水电改造以及农村电网改造与建设,需求量比“九五”增长10%-15%;

  冶金:冶金企业技术改造,维持“九五”的需求水平;

  石化:随国产工业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企业技术改造将会增加国产系统的比例,需求比“九五”增长5%;

  环保:环保工程将是国家“十五”发展的重点之一,比“九五”增长150%;

  交通: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交通建设和改造,对交通控制、监督、管理及新型运输工具的自动化提出要求,比“九五”增长50%;

  建筑: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居民小区的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五”需求比“九五”增长60%;

  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基础设施、环保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建设,对工业自动化提出新的需求,市场十分广阔。

  需求特点:传统应用领域对成熟产品的继承应用将是主要的。新兴应用领域对高新技术产品需要会多些。随着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会逐年增加。

  需求主要产品的结构:

  "十五"期间,自动化主控系统仍将以D C S和工业控制计算机为主。大型D C S系统以国外产品为主的状况近期将不会有大的改变。PLC及基于IPC的国产D C S和工业控制装置在中小工程应用将占主导地位。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 S),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市场需求将逐步增长,但D C S与FC S并存将会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十五"期间,用户对主要产品的水平要求,总体上以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产品为主。对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性能价格比以及技术服务要求更高。

  电工仪器仪表。由于国家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未来几年之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仍会有大规模投资,预计这期间对整个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需求每年将增加8~10个百分点,年需求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数量将超过7000万台(套)。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品的升级,市场需求结构将逐步调整,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

  。安装式电表、便携式电表、数字仪表的技术含量亦将增加,产品水平不断升级,虽然产品年需求总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总销售额会不断增加,预计年增长幅度为8%,从2001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1亿元。

  二  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波特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模型

  波特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模型图

  工业自动化行业在转产重新构建价值链的决策上,波特的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模型,是一个很有用的决策分析工具。

  (1)五种竞争作用力

  企业转产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任何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无论是生产有形产品,还是提供无形的服务,竞争都会体现在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砍价能力、供应商的砍价能力、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等五种竞争作用力上。这五种竞争力直接制约着行业的盈利能力。企业所进入的行业好不好,也直接与这五种竞争力所形成的结构相关。

  ① 新的竞争对手入侵

  这意味着又有新的企业挤进自己企业所在的行业,来抢夺既定市场,使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客户有了新的选择。为了保持自己原有的市场地位,企业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更高,价格更低。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并且企业没有被广泛认同的品牌,那么,企业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质量和价格一般是新进对手挤占、分割市场必然选择的竞争手段和途径,而且这里的竞争还不是与末位的竞争。行业中有了新的竞争者,你的企业即使是龙头老大,也不免要蒙受一定的损失。新的竞争者所挤占的市场,尽管主要是从行业中的相对弱小企业的市场份额中分割,但往往行业龙头老大也会多少损失一点,至少会感到竞争压力的提升,不得不更谨慎地对待每个客户。常有人打比方,两人结伴旅游,遇上了一只老虎,一人拼命跑,另一个人说:“跑有什么用?再快也跑不过老虎。”“我跑不过老虎,我只要能跑过你就行了。”老虎只需一个人供它一餐,不会把几个人都逮住。而新的竞争对手的入侵,却会对行业内所有企业构成竞争威胁。

  ②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的出现就是一个或者一群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因为它同样是让已有的客户有了新的选择,因而,替代品越是接近其产品的性能,其价格差越大,就越是会促使已有客户作新的选择,降低原产品企业的已有市场份额。

  ③、 客户的砍价能力

  这种能力一般来自于一种买方垄断。买方相对集中,会因为其购买量的关系,迫使整个行业的企业不得不把更多的利益让给客户。如果这种集中达到了极端状态,形成了寡头垄断,就不仅仅是砍价能力的问题,而直接是拥有制定标准、制定价格的权力。比如国家为了保证棉花的质量,实行统购,棉农却不得不为此付出被压价、压级的损失。统购使棉农没有选择,棉花不能吃、不能用,出售没有第二个收购商,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统购商的统一定价和质量标准。

  ④ 供应商的砍价能力

  供应商的砍价能力与客户的砍价能力来自同样的原因——垄断。任何产品生产的供给都不可能完全自给,这就使得任何行业的企业都必然与其供应商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所依存的供应商只要出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就会增强它的砍价的能力。同样,供应方垄断程度越高,其砍价能力就越强,这个行业的企业就越是处于不利地位,越是不得不转移更多的利益给供应商,从而降低整个行业的企业盈利能力,甚至使之处于无利经营状态。

  ⑤ 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是按已有的实力来分割市场份额。但这种按实力划定的市场份额的平衡也很容易打破。所以这个行业内的任何企业都不敢忽视竞争对手的任何细小的市场动作,稍有不慎,自己的市场份额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抢走。

  (2)价值链重构决策分析模型: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模型

  这五种竞争作用力,综合起来就决定了特定行业中的企业盈利能力。这五种作用力的综合作用力也会随行业的不同而不同,随行业的发展而变化。正是这种不同,使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低,而且取决于这种结构本身。所以企业进行行业转换决策时,必须对其行业结构进行思考和选择。波特教授详细地分析了五个竞争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尽管行业机构是可以改变的,但在进入前不能过分依赖于对行业结构的改变来选择自己的新价值链、新客户。不仅行业结构的改变需要强大的实力,而且它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能改善行业结构的盈利能力,但也会轻易地破坏这种盈利能力。比如,一种消除入侵壁垒或加剧竞争能力的新产品设计,尽管新产品的推行者会暂时获取巨额的利润,但它可能会毁坏行业的长期盈利能力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行业战略决策时,往往总是忽视对行业结构可能会造成的长期影响,只看到一时的成功对自己竞争地位的暂时改善的一面,而不能预见竞争对手的反应,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果主要竞争对手都纷纷效仿,也就必然大幅度地削弱行业结构的盈利能力,使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深受其害。

  不过,即使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奉行谦让无为的市场战略,也不一定能完全缓解行业内的竞争,因为这会诱使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进而挑起竞争。所以,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相对越高,就越有助于组织新竞争对手的进入。

  2.中国低压电器市场竞争分析

  我国低压电器行业随着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低压电器产业随电力工业的巨大发展而取得了快速的扩展。在进入21世纪的几年里,中国低压电器产业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本文特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低压市场的竞争情况进行分析。

  低压电器加速发展

  电力是一种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和最清洁的能源。电力在终端能源总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低压电器作为人类最终使用电能的装备,其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低压电器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我国电力装机达到6 000万kW。1987年我国电力装机总量突破1亿kW,在1995年实现装机容量突破2亿kW,到2000年实现装机容量3亿kW,2006年突破6亿kW达到6.22亿kW。2006年的电力装机容量是1949年的336倍,是1980年的10倍多,就是比2003年也增长了59%,这样快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是绝无仅有的。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人均生活电力消费量从1983年的13.4kWh上升到2005年的216.7kWh,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63元上升到2005年的14 040元。我国已是全球第4大经济体,而早在10年前我国就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力工业国家,坚强的电力工业为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快速提高的生产水平和质量、快速提升的人民生活水平与我国低压电器的快速发展相辅相成。旧中国的低压电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十分落后,根本谈不上独立的低压电器制造业,截止1948年统计的各类电工器材制造工厂共625家,职工总人数仅为31 712人,从事低压电器生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国低压电器工业自1949年后,在一些修理、装配简单电器工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能独立设计、生产的行业,到1979年共有生产企业600多家,总产量3 053万台,产值12.1亿元。经过1985~1986年、1990~1991年两个发展高峰,1995年低压电器行业已有生产企业约2 000家,年产值80亿元,年产5亿台件各类低压电器产品。“十五”是建国5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电气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左右,低压电器增长率与整个电气工业的增长水平大体相当。“十一五”是我国经济高质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低压电器在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低压电器将继续保持高质快速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低压电器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

  民营外资大竞争

  低压电器作为人类使用电能的直接装备具有高度竞争的属性。在计划经济时代低压电器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为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和发展,设计和制造有较高的水平,自行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基本能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低压电器市场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国营、集体企业陆续转制,国营企业在低压电器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并快速占领了低压电器的大部分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慢慢占据了上风。民营企业起初从事低压电器的企业规模很小,产品品种规格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愈加明显。他们的产品成本比国企的低,产品售价有优势,经营思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销售系统强大、有效。这类企业的不足之处在于设计、制造工装的能力不强,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也不高,技术力量相对较弱,但只要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潜力很大。

  从中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同时也是全球低压电器最为集中的“中国电器之都”温州柳市在低压电器市场上的发展轨迹就能看出民营低压电器企业的潜力。改革开放不久后的198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名为《手段低劣 柳市镇区质次电器销售各地后果严重成千用户上当受骗提出批评》的批评性文章充分展示了民营企业的冲击力。

  文章指出,浙江乐清县柳市镇区一些集体、个体企业,用请吃请喝、送礼行贿等手段,大量推销用“废、次、旧、假”材料制造的低压电器产品,造成严重恶果。现在,有关地区的部门正对这些单位进行检查和整顿。

  乐清县柳市镇区约有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700多个、个体门市部600多个。从1979年以来,很多单位利用回收的“废、次、旧、假”材料制造低压电器产品,或以铜充银制造假银接头等,然后稍加修饰,即以“中国制造”“浙江制造”等大牌子冒充新品,向全国各地的工厂、矿山、部队倾销,共销出价值近4亿元的产品。

  该镇区的集体和个体企业共有6万人左右,而从事供销的人员就有1万多人。他们在销售这些质次价高的产品时,许多供销人员都采用请客、送礼、行贿等手段。如鞍山市半导体器件总厂的生产调度员王某,受贿名牌自行车2辆和三洋牌收录机1台后,使该厂受骗损失3.8万多元。济南市毛纺厂业务员刘某,受贿自行车7辆、收录机3台、彩色电视机1台等,使该厂受骗损失9万元。浙江省人防办公室的经办人员,受骗后也使本单位受骗损失7万元。有上千个受骗单位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发函或上访,纷纷反映该镇区这些企业的产品质次价高和用不正当手段推销产品的问题,并要求赔偿损失。为此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这些企业进行检查整顿,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就在1984年7月,小学同班同学的南存辉和胡成中二人创办了名为“求精开关厂”的低压电器制造厂,1990年两人分手后各自创办了正泰和德力西。今天的正泰和德力西已成长为中国低压电器的巨子。目前,“中国电器之都”占领了中国低压电器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在中低端市场上居主导地位,近年来在高端市场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不小的收获。

  改革开放的实施日益把中国大市场融入到全球市场中,高速发展的巨大市场为跨国公司所看好,到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市场,他们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为此跨国公司纷纷把中国市场做为其重要的战略市场来看待,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已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前3大市场。做为竞争性非常强的低压电器市场,全球领先的供应商都把中国市场做为其最重要的市场来布局。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们在高端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进一步向更大的中低端市场进攻,采取兼并优质的本土企业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外资低压电器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了中国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进军中国市场的高潮。如全球低压电器领域的第一品牌施耐德电气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就进入中国市场,在1987年在天津设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天津梅兰日兰有限公司,这也是在中国电气领域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拥有17个生产厂,2005年在中国的收入达到了70亿元。施耐德电气为加快在中国低压电器市场上的加速发展,除了立足于自身的成长,还加强和国内的领先企业合作,如在2004年收购了国内转换开关电器的领先企业万高,投资5 700万元成立了独资的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今天其生产的转换开关电器在中国市场上极具竞争优势。2006年12月17日,施耐德电气宣布与中国低压电器的领先企业之一德力西集团在温州成立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全面进军中国中低端低压电器市场。全球低压电器的另两家领先企业ABB和西门子都在1994年在中国成立了制造厂,其中ABB在这一年就分别在福建厦门和北京成立两家低压电器制造厂。

  到今天跨国低压电器企业已在中国投资建立了数十家低压电器制造基地,在中国的中高端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

  实力竞风流

  作为电气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低压电器,其市场规模和各种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可从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中看出,在此选择最近发布的第7届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中的中国电气工业500强(电气500强)作为分析的基础,反映的是2005年的数据。

  在最新一届电气500强中,共有55家以低压电器为主业的企业。这55家企业在2005年实现274.4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润总额30.46亿元,平均利润率为11.1%。正泰集团公司以超过30亿元的产品销售收入居首,超过10亿元的有8家,15家进入第7届电气100强,有10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超过50%,28家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20%,5家企业收入出现了下降;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的有10家,超过5 000万元的有18家;4家企业的利润率超过了30%,10家超过20%,19家超过10%,另有22家的利润率低于5%。

  从这55家企业在各地区的分布来看,长三角占据了绝对主体的地位,有42家企业来自于浙江、江苏和上海,这三个地区分别有22家、11家和9家,另外广东有4家,北京有3家,天津有23家。如此分布显示了我国低压电器相当高的集中度。

  在这55家低压电器企业中,36家为内资企业。这36家内资企业在2005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05.41亿元,同比增长25.16%,实现利润总额16.75亿元,利润率为8.15%。这36家内资企业中的18家温州企业在2005年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13%达到134.95亿元,实现利润10.64亿元,利润率为7.88%。19家外资企业在2005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9.06亿元,同比增长15.79%,实现利润总额13.71亿元,利润率为19.85%。

  第7届中国电气工业500强中的低压电器情况分析

  分类企业数/家产品销售收入/千元增长(%)利润总额/千元利润率(%)

  内资企业362054134125.1616749048.15

  其中温州企业181349515823.1310639777.88

  外资企业19690626415.79137118919.85

  总计552744760522.66304609311.10

  数据来源:《电气时代》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内资企业在中国低压电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额的74.84%,占领了3/4的市场,且其增长速度领先外资企业近10个百分点,但其利润率明显低于外资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内资企业中,位居温州的18家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的49.17%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但从发展前景来看并不理想,其增长速度和利润率要低于同行内资企业的水平,增长速度远高于外资企业,利润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反观外资企业,他们的市场规模已占到总体市场的1/4,但目前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与整体市场的发展速度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保持了高的盈利水平,在利润率前10位中有7家为外资企业。

  从单个企业或品牌来看,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8家企业中有6家位于“中国电器之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电器之都”在中国低压电器市场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在利润总额中,内资企业中的正泰集团公司、大全集团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天正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处于前列,都超过了1.5亿元。以正泰集团为代表的内资企业低压电器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还是大有前途的。

  外资企业在中国低压电器市场的地位已经不错,以施耐德电气、ABB、西门子为代表的优势企业在中国用户中有相当不错的影响力。在电气500强中,施耐德电气已有5家进入,2005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8.18亿元,有2家的利润率进入前3名,且所有企业的利润率都在前15名,但其增长速度相对较慢,5家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在15名外。ABB有3家低压电器企业进入电气500强,2005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6.02亿元,3家企业的利润率都进入了前8名,但其增长速度不快,都处在40名外。西门子也有两家低压电器企业进入电气500强。这3大企业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杰出代表,占了外资企业的一大半。

  中国低压电器企业的真实实力还能从企业的纳税额中体现出来,但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仅有几家企业的数据能从公开渠道获得,这里仅粗略的观察。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05年度中国35行业纳税百强排行榜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纳税100强有44家企业属于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的范围,其中又有9家属于低压电器行业,9家企业在2005年共纳税70 790万元。

  2005年度中国35行业纳税百强排行榜中的低压电器企业

  序号名次*企业名称纳税/万元地区

  17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5296浙江

  29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13847江苏

  314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9390福建

  427施耐德电气低压(天津)有限公司7125天津

  531ABB新会低压开关有限公司6897广东

  636施耐德(北京)低压电器有限公司6258北京

  767江苏长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4375江苏

  874浙江德力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4016浙江

  988北京ABB低压电器有限公司3586北京

  注:*为在2005年度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纳税百强中的排名。

  从数据可看出这9家企业应是中国低压电器行业的真正领先者。在这9家企业中有4家属于内资企业,浙江和江苏各两家,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成为两家仅有的纳税超过1亿元的企业。在5家外资企业中,ABB的3家企业共纳税19 873万元,施耐德电气的两家企业纳税13 383万元,这也充分显示了这两大跨国电气巨子在中国低压电器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从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体中,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将不可避免面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更加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从而使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行业可以在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利。这无疑对国内低压电器市场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低压电器市场的竞争将更为充分,对全球市场的参与程度也会空前的提高,真正的市场强者将脱颖而出。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 产品中心 | 客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企业邮局

页面版权所有:2011-2016南京兆基电器有限公司 | 电话: 025-84868380  smiley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2383
地址: 中国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彤天路188号2幢|邮编:211100|传真: 025-52106575

中企动力提供技术支持| 编号:苏ICP备05037890号